2025年7月16日下午13: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威教授与东华大学刘庚鑫研究员接受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李勇进教授的热情邀请,分别为材化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原位核磁共振研究高分子形变机理”与“高分子解缠结的极限”的学术报告。
陈威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24)。聚焦发展同步辐射与固体核磁共振原位技术,研究高分子光学胶膜加工。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acromolecules、ACS Macro Letter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SCI论文60篇。合著有《高分子薄膜加工原理》(李良彬,陈威,田富成著)一书。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三)。主持基金委区域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建制化平台子课题,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面上攻关,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以及企业横向课题4项。
本次报告中,陈威博士向我们分享了他们最近开发的原位拉伸核磁共振装置Rheo- Spin NMR,该装置可以同时获得宏观应力-应变曲线和微观链动力学信息。同时,还与我们分享了Rheo-Spin NMR在: (1)小应变下高分子网络形变机理; (2)大应变下高分子网络形变非均匀性; (3)高分子网络形变过程中塑化剂受限动力学; (4)高分子晶体网络非线性力学根源等方面的应用。所获取的宏观应力-应变与微观链松弛和取向信息可为最终实现多尺度结构与动力学耦合奠定实验基础。
陈威教授讲座掠影
在场师生专注聆听了报告内容,并与陈威教授展开了深入的互动探讨,交流过程严谨务实。通过这次陈威教授在讲座的分享,参会人员对于原位核磁共振研究高分子形变机理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陈威教授与师生交流掠影
刘庚鑫,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研究员,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博士生导师。获得中国流变学青年奖、冯新德高分子奖最佳文章提名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阿克伦大学高分子学院Frank Kelly奖;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担任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会高分子流变工作组组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新材料与纳米计量技术委员会MTC29国际文件工作组组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与巴斯夫新材料、金发科技、泰和新材等企业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致力于阐明高分子解缠结和超越缠结的独特流变规律;在技术方面,发展新型流变测量仪器,曾获上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讲授“高聚物流变学基础”“高分子科学概论”“软物质物理”“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高等高分子物理”等课程。
缠结赋予了高分子卓越的特性,但也导致诸多加工挑战。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例,解缠结状态更易加工,但解缠结状态不稳定,难以详细表征解缠结的流变规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庚鑫研究员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工作:通过分子内轻微交联,设计了多种稳定的解缠结模型样品,在熔体实验中获得了跨越八个数量级的末端松弛行为,建立松弛时间与结构参数(软纳米粒子直径或分子量,交联链段长度)之间的方程,阐明抑制链互穿的解缠结规律和参数空间。
刘庚鑫研究员讲座掠影
刘庚鑫研究员讲解生动有趣,报告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在场师生认真聆听并做了详细笔记。在交流环节,多位师生就报告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与喻教授进行了务实讨论。通过本次报告,大家对高分子解缠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刘庚鑫研究员与李勇进老师交流
此次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陈威教授和刘庚鑫研究员深入浅出地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翔实、见解独到。与会师生专注聆听,并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整场报告学术氛围浓厚,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参会者一致表示,此次报告不仅拓宽了科研视野,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机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话:+86(0)57128866579
传真:+86(0)57128866579